目前分類:好文分享 (14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賈伯斯逝世2週年 解密iPhone誕生內幕

10月5日,賈伯斯逝世兩週年,在前一天,《紐約時報》刊登了一篇書摘,第一代iPhone誕生與開發的詳細過程首度被公諸於世,書摘內容是取自於《連線》(Wired)雜誌編輯佛列德.福蓋爾斯汀(Fred Vogelstein)即將於11月出版的新書《纏鬥:蘋果與谷歌如何陷入交戰並掀起一場革命》(Dogfight: How Apple and Google Went to War and Started a Revolution)。

 

 

隨著福蓋爾斯汀新書的出版,也讓過去隱身幕後的工程師們,首次有了發聲的機會。賈伯斯幾近不合理的要求、對完美的毫不妥協、霸王般的要掌控一切,讓蘋果工程師承受了常人無法忍受的高壓與情緒負荷。

 

開發iPhone的任務  就如同人類第一次登陸月球

 

對蘋果工程師而言,開發iPhone是全新的嘗試,完全不同於過去開發個人電腦或iPod。究竟這前所未見的新產品,是如何開始的?

 

自從2001年推出iPod之後,一直有人希望可以將收發email、打電話、聽音樂這三大功能合一。但是每當賈伯斯和高階主管們仔細討論時,都覺得這無異是一項自殺任務。因為行動電話使用的晶片和頻寬若用來瀏覽網頁、下載音樂或影片,速度會太慢。至於行動電話增加收發email的功能,當時的黑莓機已經是穩佔市場龍頭地位。

 

但蘋果並未放棄任何可能。2003年時,甚至曾考慮購併摩托羅拉,但是對當時的蘋果來說,這件購併案成本太高,蘋果根本無力負擔。但賈伯斯也不願意和電信商合作,在當時,電信商與行動手機廠商的合作關係,多半是電信商居於主導地位,這絕對是賈伯斯無法接受的。

 

儘管困難重重,蘋果終究靠著自己的力量,開始了這項不可能的任務。2005~2006年間,蘋果設計了三種iPhone版本。但是,初期開發過程太過操勞,許多工程師還未等到iPhone上市便離開了公司。參與這項專案的主管之一湯尼.費戴爾(Tony Fadell)便形容,iPhone的開發任務就如同是「人類第一次登陸月球」,有太多的未知。

 

賈伯斯希望iPhone搭載OS X作業系統,但是要讓OS X順利在手機晶片上運作,就必須縮減至原來程式大小的十分之一,工程師必須重寫程式碼。但是當時還未開發出實際可用的手機晶片,因此工程師只能很克難地用模擬的方式測試程式碼。

另一個難題是多點觸控技術。儘管多點觸控技術已經存在多年,但從來沒有人運用在消費性電子產品上,而且將這項技術運用在小尺寸螢幕以及玻璃材質上。此外,蘋果還必須找到擁有這項生產技術的LCD廠商,並搶到他們的產能空檔。

之後為了測試無線通訊對人體的影響,蘋果還設立了測試實驗室和設備,運用人腦模型測試人類在使用手機時所受到的輻射強度。根據估計,為了研發第一代iPhone,蘋果總計砸下了1.5億美元的資金。

2006年,蘋果開發出第二版iPhone,鋁製機身,相當有質感,這是賈伯斯和設計總監伊夫的得意之作,但卻害慘了工程部門,因為金屬材質會阻礙無線通訊的傳輸。賈伯斯和伊夫都是藝術家,對於物理科學一無所知,於是工程師們得費勁唇舌地向兩位解釋其中的原理。

除了解決技術難題、每週80小時的超時工作,工程部門的另一個壓力是,不能和任何人透露自己的工作內容。蘋果內部門禁森嚴是眾所皆知的事實,但除此之外,專案成員出差時,還必須偽裝成其他公司的員工,絕不能讓對方發現自己來自蘋果;提供給某些供應廠商的電路圖和工業設計圖也都是假的,以免機密外洩,因此這些供應商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產品是提供給iPhone使用,直到產品發表會之後,才恍然大悟。

產品發表會,是另一個噩夢的開始

蘋果工程師的壓力,隨著產品發表會的到來,到達了頂點。

為了iPhone發表會的90分鐘演講,賈伯斯自己就排練了好幾天。但隨著期限的逼近,iPhone的無線網路仍然不穩定,即便是彩排的最後一天,iPhone還是常發生網路無法連線,或是電話無法撥通的情況。原本大家希望不要現場示範,但賈伯斯堅持要這麼做,這讓工程師們陷入高度的焦慮與壓力之中。「一開始覺得能參加彩排,是很酷的一件事,因為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參加,但沒多久就覺得一點也不好過,」負責iPhone無線軟體開發的高級工程師安迪.格里格農(Andy Grignon)說道,彩排時常聽到賈伯斯大聲咆哮:「如果失敗了,那都是因為你。」他其實不是在指責任何人,只是壓力太大才會如此脫口而出。

早在發表會前幾天,蘋果員工便進駐舊金山莫斯康展覽中心(Moscone Center),他們後台搭建了一間電子實驗室,用來放置以及測試iPhone,另外又在旁邊隔出一間賈伯斯專用的休息室,裡面有台沙發。在實驗室和休息室門前以及整棟大樓的其他門口,24小時都有警衛駐守,任何人進出都必須經過電子身分認證,允許進出的人員名單全都經過賈伯斯的審核。為了避免資訊外洩,在產品發表會前一晚,賈伯斯甚至要求外包廠商,包括燈光或舞台設備廠商,都必須住在展覽中心內。

為了這場產品發表會,工程師們得繼續解決賈伯斯提出的各項不合理要求。

一開始賈伯斯便希望當他現場展示iPhone的各項功能時,要把iPhone的螢幕投影在他身後的大螢幕上。一般企業的做法是播放預先錄製好的影片,但賈伯斯完全無法接受這種做法。為了達到賈伯斯的要求,蘋果的工程師已花費數星期的時間,在iPhone背面額外裝上新的電路板以及影像輸出電線,然後再將電線連上投影機,這樣當賈伯斯用手指觸控iPhone螢幕上的圖示時,大螢幕上並不會看到賈伯斯的手指,但是卻可以清楚看到操作的過程。

由於iPhone的Wi-Fi連線不穩定,因此工程師必須讓手機接上隱藏於台下的線路,縮短無線訊號傳輸的距離。此外,他們還要想辦法修改軟體,防止台下的觀眾佔用相同的無線頻率,以免示範用的手機連線速度變慢。

為了確保訊號的強度,AT&T特地在現場架設了可移動式的訊號塔,同時蘋果工程師在取得賈伯斯的同意之後,修改了展示用手機的程式,如此一來無論現場的訊號強弱,展示用手機螢幕上的訊號強度,永遠都會顯示為滿格,「如果無線網路真的發生故障,必須重開機時,我們不希望被觀眾發現,所以必須讓手機螢幕上的訊號強度永遠顯示為滿格。」格里格農解釋。

然而,有個問題一直無法解決:當時iPhone的記憶體容量僅有128MB,若同時啓動多項功能,手機的記憶體容量不夠,就必須重開機。但賈伯斯堅持要在發表會現場展示重要的功能,這讓工程師們捏了一把冷汗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台上必須準備多台iPhone,讓賈伯斯輪替使用。

等到產品發表會正式舉行的那一天,格里格農特地買了一瓶蘇格蘭威士忌,紓緩緊張的情緒。格里格農和其他工程師或經理坐在觀眾席的第五排,每當賈伯斯完成某項功能的展示,負責的工程師或經理就喝下一口威士忌,過去兩年多的壓力終於可以釋放,「對iPhone團隊來說,這是我們見過最精彩的一次產品展示。」(吳凱琳編譯)

 

2007年iPhone產品發表會影片

 

 

此文轉至:天下雜誌

 

文章標籤

Br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我們都失敗過

我們都曾失敗過。搶玩具、大隊接力、鋼琴比賽、追女朋友、聯考、買五月天票、公司提案、推銷客戶、買結婚紀念日禮物、解除別人黨職等等。我們都失敗過。

失敗雖然不好過,但「至少我們都學到了經驗,下次會更好」。大部分父母是這樣安慰自己的,而且說得也沒錯。

《精實創業》(Lean Startup)一書的作者 Eric Ries 也失敗過。他創立的 IMVU (一個主打客製分身(avatar)的社交網路)在寫完30萬行的程式碼,花費團隊大半年努力之後,最終也失敗了。

失敗之後,他一開始也自我安慰:『至少我們學到了客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。下次創業會更成功。』說得也沒錯。

但跟一般人不同的是,Eric Ries 一轉念,又自問了第二個問題:

『等等,當初是不是有其他的方法,可以讓我更快的學到客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?』

這個問題非常重要,也非常聰明--如果結果都一樣,都是學到東西,難道非要寫30萬行程式碼、花費大半年努力嗎?難道沒有更聰明的作法?

點出這個問題非常傑出,顯示了聰明人跟我這種人的思維差距。用流程圖來說,是如果想要 A,卻得到 B;一般人會檢討下次該如何才能得到 A。但聰明的人卻會發現其實 B 才是真正有用的東西,A 根本建立在錯誤的假設上。那麼,當初有沒有更快達到 B 的方式?

用鋼琴比賽來比喻。假設小華參加鋼琴比賽,輸了。一般情況下小華會思考「下一次該如何努力才能贏得鋼琴比賽」。但比較聰明的小陸卻可能發現「我天生缺乏音感,要贏得鋼琴比賽根本是緣木求魚」,但「比賽學習到的台風、冷靜的能力」卻非常有用。那麼有沒有辦法在不需要每天練鋼琴5小時的狀況下,就能獲得台風跟冷靜呢?

換句話說,不但要檢討失敗的原因,還要檢討失敗的效率。既然會失敗,為何沒有快點失敗?一個能不斷縮短練鋼琴時間的小朋友,必定成長得比別人傑出。

失敗為成功之母

Eric Ries 這個一轉念,開啟了「精實創業」(Lean Startup)這派思維的蓬勃發展。他與他當年的投資人,史丹佛商學院教授 Steve Blank,一步步將這個思維建立起來。這個思維的創新之處在於重新了解「失敗」。

傳統的觀念中,失敗是一種不理想的成果,一種錯誤,一種討厭的東西。但在精實創業中,失敗是一種工具,一種計畫之內的實驗,一種調整的方法。

就像奧運射箭比賽一樣,如果99%的選手只有第三箭才可能命中靶心。傳統觀念會不斷追求「如何在第一發就命中靶心」,但精實創業卻著重在「如何設計前兩箭(最好很快很便宜),確保第三箭一定中靶心」。

應用在商業上最簡單的例子則是所謂的 A/B test。例如 facebook 會同時釋放出 A、B 兩種新的版面,看哪一種的反應佳就沿用,另一種就捨棄。這是一種快速失敗的作法。大陸的樂視電視也將同樣的方式應用在大電視上,不斷推出新的作業系統更新。

這個思想架構衍生出許多專業的方法論。例如建立「最小可行產品」(Minimal Viable Product,MVP),設定基本假設,快速驗證,「軸轉」(pivot),直到確認產品市場區間之後才開始成長(scale)等。

以一個本地的例子解釋,就好像在台灣開一家茶飲店。一開始先推出一個陽春的茶飲店,然後不停的測試口味、價格、顧客區間、送貨、人資、後勤系統等。萬一不行時趕快轉型(pivot)成雞排店。直到確認一切運作都落在營利目標之內後,才開始快速的到大陸各大城市快速展店。

重點是測試的時候專心測試,展店的時候放膽擴展。最怕是初期就投入千萬資金開旗艦店,才發現根本沒有市場,那就只能安慰自己:『嗯,我真的學到很多了。』

飛機起飛的跑道

精實創業的觀念特別適合方向未定,需要多方嘗試的東西,也就是新創公司。因此精實創業在矽谷的回響特別大,一方面因為科技業很容易快速推出原型、快速實驗;另一方面因為矽谷的資金擁抱冒險跟嘗試。

創業其實很像飛機起飛,有時候(多半)無法第一次就起飛成功。矽谷的創業家受了精實創業的薰陶,不怕快速的嘗試起飛,不行就再試一次;而矽谷的資金也願意提供比別的機場更長的跑道,讓創業家多次嘗試。兩個因素合併,也難怪矽谷起飛的飛機特別多,甚至是火箭升空

也因此,精實創業認為傳統的商業計劃書(businss plan)不適合新創公司。一旦確認起飛「失敗」,快速換了方向,原本的商業計劃書不就變成一堆白紙?那幹嘛當初要花一堆時間寫?

傳統的商業計劃書是給已經在飛行、投資報酬可預期的公司用的。Steve Blank 說:

『除了 VC 跟前蘇聯,沒人會用五年計劃預知未來。這些計劃一般都是謊言,做這些夢是浪費時間。』

『新創公司不是大公司的縮小版。他們沒有精確的計劃。那些最後成功的人都是經歷過一次次失敗,隨著它不斷從客戶向上學習,適應整合,改進它最初的想法。』

『本質的差別之一是現存公司執行一個商業模式,而新創公司尋求一種商業模式。這個目標是精實創業的核心。』

反過來說,也難怪精實創業的理論在台灣不容易發芽--我們太在乎成功、太喜歡正確答案、太討厭失敗了。我們認為鋼琴比賽輸了勉強可以接受,只要小朋友願意臥薪嚐膽,開始每天練習10小時鋼琴的話。

悲慘世界

在小說《孤星淚》(Les Miserables,亦譯作《悲慘世界》)中,其中一個角色柯賽特(Cosette)特別引人同情。她2歲時被貧窮的母親交給養父母,卻被養父母虐待,要求她很小的時候便要打掃旅館、在工廠工作。雨果的小說很生動的刻劃了工業革命初期兒童的境遇。

事實上柯賽特的遭遇歷史悠久。人類歷史長期以來,並沒有「兒童」這種觀念,而只是把「兒童」當成「縮小的大人」看待。人類很小就要開始學習耕種、獵食、以及照顧更小的小孩。通常還不到青春期,人類就已經學會了所有的「成人」必備的技能了。這也是為何早期的照片通常會看到兒童穿著縮小版的西裝或工作服。

直到工業革命解放了人類的生產力,「小大人」不再需要承擔大人作的事了,人們才理解到兒童其實是有其特殊性的。我們發現兒童應該多嘗試、學習,其學習能力勝過大人許多。我們更發現用心培養的兒童,特別是天才兒童,其智力與事業發展遠勝過那些從一開始就在「做大人的事」的兒童。

也就是此時出現了「兒童福利保護法」與「童工法」等法律,正式有「兒童需以不同方式對待」的觀念出現。直至今日,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依賴童工的國家,其發展遠不如用心教育兒童的國家。

新創公司就是企業中的兒童。他們潛力大、可能性廣,但如果硬要他們仿效「成人」--有明確商業模式的企業--那同樣只是揠苗助長,等於把兒童浪費在作童工。兒童應該要被培育去迎向新的世界的挑戰,那些成人已經無力再去學習的領域,而不是重複做成人已經會做的事情。

兒童教育是國家競爭力問題

身為創業者,我自覺並沒有很成功的運用精實創業的觀念。懂跟做到還是有段差距。精實創業要求的快速、實驗、大膽改變的特性,跟律師習慣的精準、完美、「無懈可擊」有很大的衝突。這一點我時常檢討自己,該跳出習慣作法的窠臼。但我十分確定這窠臼來自傳統台灣看待失敗「錯一題打一下」的教育心態。

台灣的成功創業很多不是兒童,而是「複製人」(clone),也就是 spin-off 或是子公司。他們做母公司原本就在作的事情,所以長得跟母公司也蠻像的。這完全沒有不好,只是少了爆發力跟創新而已。

矽谷已經開始著重「兒童教育」,將創業當做一門認真的學問在研究。台灣呢?要企業升級,有比兒童教育更根本、更有效的社會進步方法嗎?

轉至:商業週刊

文章標籤

Br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你還抱著「奶昔」「減肥藥」或「塑身衣」度日嗎?小心減肥不成反而丟了健康!

 1  

一、塑身衣

你曾經被「塑身衣」的絢麗廣告詞給吸引過嗎?像是 「小腹立即平坦,腰圍至少小五吋」、「就算是大樹,穿上也能變得有腰身」等等...
不少人為了讓效果更好,還會刻意買小一個SIZE,憋得很緊繃、難以呼吸,甚至連晚上睡覺、運動時也捨不得脫下;但長時間穿著緊繃的塑身衣,不僅容易傷害肌膚,可能還會導致血液循環不暢、手腳發麻等情況。

塑身衣主要是藉由短時間的壓迫讓肉肉移位,並不能真正燃燒脂肪,如果沒有改善飲食和規律運動,一旦脫掉塑身衣就會瞬間打回原形。

所以,聰明的大家醒醒吧!單靠「塑身衣」絕對無法達到消脂瘦身的效果,與其花大錢購買無效產品,不如拿來投資運動和吃得健康,反而還能瘦得更健康、更有效率喔!

事實上,「肌肉」才是最有效、最持久的天然塑身衣,能夠有效雕塑曲線,還可以避免復胖,讓我們持續一起努力朝「瘦身=脂肪↓+肌肉↑」的目標邁進吧~

二、奶昔

一般人長期以奶昔「取代正餐」,可能會造成營養失衡,而且在熱量攝取不足的情況下,減去的多半是水份和肌肉,而非頑固的脂肪,不但傷身還可能越減越肥。

什麼?你說吃了一陣子之後,體脂率真的有下降?

原因可能在於用奶昔取代早餐和晚餐外,通常還會要求「超量灌水」,一方面可減少飢餓感,另一方面測量體脂時可營造數字下降的假象,但是不代表體內的脂肪已成群結隊離你而去。
產品本身也許相當好,對於某些病人來說是理想的營養補充品;問題出在使用方式,喝水也不是喝越多越好。

之前不時會收到曾採行此類減肥法的網友來信,難過地提到自己花大錢把身體搞壞了,而且還變得比以前更胖,體力不濟、經期不順、甚至不時全身疼痛,這些可能都是長期營養不良,造成身體機制失常的結果。

2  

三、減肥藥
至於廣告說得天花亂墜的各種減肥藥、XX膠囊、OO碇,機制多半是抑制食慾、加速代謝、促進排便等等,強效者通常會伴隨較強的副作用、弱效者通常只是瘦到荷包。

凡是藥物皆有副作用,每個人的程度或輕或重,也不見得會在當下立刻反映出來。

即使短時間內體重下降,如果沒有改變飲食習慣或是規律運動,可能會快速復胖,最後只好再去吃藥,陷入惡性循環中。

對於過胖情況嚴重的人,建議到大型醫院尋求專科醫師協助,不要隨便到街頭巷尾的診所拿藥、甚至鋌而走險嘗試來路不明的減肥藥,輕者嘔吐、暈眩、虛弱、心悸等,嚴重的話可能會造成腎功能衰竭、終生洗腎、性命不保。

總而言之,減肥藥不可能吃一輩子、奶昔也不可能喝一輩子,唯有下定決心迎接新的「健康瘦身」態度,才能擁抱健康窈窕的新生活,大家一起加油!

轉至:商業週刊

文章標籤

Br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s6075344    

「在已開發國家,新社會的主導因素是老年人口迅速成長,年輕人口迅速萎縮,……政客們仍然承諾要挽救現有的退休金制度,但政客和他們的選民都非常清楚,只要健康許可,以後大家都必須工作到75歲左右。」

如果你還記得「勞退基金將在20年內破產」的新聞,上面這段話,聽起來像是台灣社會現狀的評論,但這其實是彼得.杜拉克(Peter Drucker)2002年出版的《下一個社會》的內容。本書集結了1997~2001年杜拉克在《經濟學人》《Inc.》《哈佛商業評論》《紅鯡魚》等雜誌發表的文章,主要敘述在高齡少子化的社會中,企業將面臨的問題,以及工作者和工作的改變。雖然是10年前的舊書,但今天讀來仍然像預言一般。

高齡少子化,導致就業型態分裂

若維持今天的生育率,到2030年,大多數已開發國家的人口會有一半是超過65歲的老人,遠超過目前的五分之一。35歲以下人口萎縮的速度,是高齡人口成長速度的兩倍,已開發國家的工作人口會整整少掉四分之一。

繳勞保費的人愈來愈少、領退休金的人愈來愈多。為了避免退休基金破產,杜拉克預言,到2030年,所有已開發國家請領退休金的年齡,會上升到75歲左右,而且退休福利會比今天大幅減少,甚至,身心健全人士的固定退休年齡可能會被廢止(不過政客依然繼續假裝他們可以拯救現行的退休金制度)。

人的壽命愈來愈長、生的小孩愈來愈少,人口結構的變化會使社會和市場分裂,新的就業型態也會出現。未來幾乎可以確定會分成兩種不同的勞動力:大致由「60歲以上」和「60以下」的勞工構成,這兩種勞動力的需求和行為可能大不相同,從事的工作也不同。

年輕族群需要穩定的收入,因此需要固定(或至少是一連串)的專職工作;年長族群則不會再像傳統朝九晚五的上班族,但會轉型成臨時人員、兼差人員、顧問、負責專門任務的人員……等其他類型的勞動力。

未來10~15之內,為一個組織工作的人員可能高達一半不是由這個組織所雇用,更不是專職員工,年紀較大的人員尤其如此。但人資部門仍然認為專職員工才是「真正的員工」,對企業來說,這會逐漸成為主要的管理問題。

職涯50年,很難只做一種工作

「長壽」是就業型態分裂的第一個原因。歷史上大多數員工的職涯都短於30年,因為他們的健康已經徹底耗損。但現代社會的工作者在20多歲時開始職涯,50年後可能還保有相當健全的身心。長達50年的職涯是人類史上前所未有,若只做一種工作實在是太長了。

工作者最好從年輕開始,就發展出另一種非競爭性的生活、興趣和屬於自己的社群。如果工作是你的一切,那你就有麻煩了。因為等到40多歲、事業到達顛峰之後,就只能陷入停滯和下滑的人生。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,無論是在社區當義工,組織自己的同好社團,或在當地公共事務上擔任積極的角色……各種「工作外的興趣」讓我們有機會奉獻、創造個人成就,在超長職涯中,也可能帶給我們更多不一樣的機會。

員工地位提升,和公司平起平坐

「企業平均壽命縮短」則是就業型態分裂的第二個原因。過去,用人機構的壽命都超過員工壽命,但在未來,工作者會逐漸比更成功的組織都長壽。

自從1870年代發明「公司」以來,大部分人假設「公司是主、員工是僕」,公司擁有生產工具,若沒有公司,員工不能謀生,因此員工需要公司的程度,超過公司需要員工的程度。但這樣的假設會逐漸被顛覆。

現代社會的生產工具是「知識」,無論科學家、物理治療師、法律助理或電腦專才,每一個知識工作者都握有生產工具,對公司提供資本(就像金主提供資金一樣)。公司依賴員工的知識,員工也依賴公司讓他們發揮專業知識,因此大部分知識工作者會認為自己是「專業人士」而非「下屬」「受雇員工」,公司和員工變成平起平坐的夥伴。

公司對知識工作者的管理基礎,應該是假設公司需要他們甚於他們需要公司,他們知道自己可以離開,擁有流動能力和自信,效忠自己的專業領域而非特定組織,這意味著,公司必須把他們當成非營利組織的義工來對待與管理。

「義工」首先會想知道公司要做什麼,打算往什麼方向發展。接著,他們會想到個人的成就和責任,這表示公司必須把他們放在適當的位置上,否則他們會很輕易地投效其他組織。最後,知識工作者會希望在自己的領域中,自己做決定。

昨天的工人把工作當成謀生方式,今天的知識工作者卻認為,工作是一種生活方式,兩者有重大的分別。如何滿足知識工作者、吸引並留住他們,會變成公司人員管理的核心工作。金錢對任何人來說都一樣重要,但金錢絕不是最後的標竿,也無法取代知識工作者的專業績效和成就。

 

書名:下一個社會(MANAGING IN THE NEXT SOCIETY: BEYOND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)
作者:彼得‧杜拉克
出版社:商周出版
出版日期:2002年09月21日

轉至:數位時代

文章標籤

Br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a1  

行銷(marketing)與業務(sales)雖是公司內經常彼此互相衝突的部門,但它們卻也有一個狀況,就是這兩個功能,有時候竟讓某些人分不太清楚。

行銷人回家告訴家人:「我加入某某某公司,做行銷人員!」

「行銷人員?」有的家人會反問:「嗯,做『業務』很辛苦耶,你確定要做嗎?」

「爸,我是做『行銷』。」

「對啊,我有聽懂,做『業務』真的很辛苦!」

「我是『行銷』,不是『業務』!」

「有…有什麼差別嗎?」

身為一個行銷人員,怎麼會料到,人們會誤以為「行銷 = 業務」?

聽到對方誤以為「行銷 = 業務」,每個行銷人員都會呆愣了幾秒,最後只好氣得臉紅脖子粗,以一句『行銷不是業務啦』草草收場,卻不知道自己在生氣什麼!

有趣的是,為何有些人認為「行銷 = 業務」呢?

因為,很多人直率覺得,行銷就是「銷售」,簡單來說就是「賣東西」。

或許這個兩個字總是混在一起,國外開始就這樣「Sales and Marketing」叫了。

這件事,曾經困擾筆者,後來協助筆者釋疑的,是一位長輩──

這位老師原本在一間印表機公司擔任「業務」,注意,是「業務」喔,專門販售單價昂貴的印表機。當時,這位老師所任職的公司在歐洲市場逐漸萎縮,更因為同業惡性競爭,將所有通路買斷,導致沒有通路可銷售又沒錢可廣告宣傳的印表機在歐洲乏人問津,嚴重滯銷。

賣不下去了,所以,這位老師後來被公司指示,趕快清清庫存、離開當地。這個聽來簡單的任務,卻比一般單純提升銷售額來的讓人頭疼,因為,已經沒人要買的東西就算跳樓大拍賣也不見得有人要買啊!更何況是在通路沒有、宣傳預算全無的困窘情況下,就算真要跳樓賣也沒幾人知道吧!

怎麼辦?

在這樣孤立無援的情況下,這位老師身為當地的業務,只好「死馬當活馬醫」,使上了華人「拿人手軟吃人嘴軟」的習性,決定在聖誕節前夕,將「耶誕賀卡」做成「巧克力」,連同「商品目錄」,一起放進禮物盒中,寄送給各大公司的主管,希望客戶們可以打電話來訂購產品!

你可以說,這方法只能說是一個「業務手法」?但這位老師拿著正是公司的「行銷預算」來做這件事,且這個活動亦是被視為「行銷活動」(marketing campaign)。

結果,由業務經理所主導的這場行銷活動,竟在一星期後奇蹟似的奏效了!最後這位老師不但清空了庫存還提升總體營業額,並且在歐洲穩當地繼續當了五年主管!

這個故事,給了筆者很深的感觸。

這感觸是,或許,「行銷 = 業務」,這等號是正確的!一個成功的行銷人員,可以稱他為業務高手的;而一個成功的業務人員,應該也具備行銷的特質。

如果你認為,做行銷的不必「賣東西」,那你就不是一個很完整的行銷人員,遲早要處理來自業績方向一層一層傳過來的壓力。

反過來講,如果你認為,做業務的不必「懂行銷」?那你也就只能短打而已;業務人員應該像這位老師一樣具備行銷的手段和頭腦,不硬賣,而是聰明賣,眼光要放遠、拉高、擴大。

換句話說,行銷和業務,真的是密不可分!無論彼此之間多麼盼望去區隔彼此的差異。

所以,下一次面對家人問,你應該這樣回答。

家人:「做『業務』很辛苦耶!」

行銷人員:「不會,做業務不是單純跑外面,而是要多多在辦公室裡面動動腦,怎麼用對行銷方法,幫自己賣更好。」

「我們公司有其他更專業的資深業務,而我的責任,就是在幫他們動動腦的。」

「我們是驕傲的行銷人員,業務是我們的工作之一!」

賣東西,絕不是這麼簡單。而行銷,就是可以讓產品起死回生的神秘魔法石,請這些注重業務的企業,千萬千萬不要小看行銷的力量。

轉至:Mr.6

 

SHOP COM  

最先進的購物趨勢~
最不一樣的創業機會~

未命名 

文章標籤

Br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a23  

自從聽說矽谷那邊創業成功率大概只有1%,就曾經真的很認真的想去研究如何降低創業的失敗風險。我希望研究出來,好讓大家知道,但我從來沒有研究出來過。

直到最近我碰到一段對話,我覺得可能找到了一個關鍵──

我陪一位創業家去見投資人,創業家照例先從產業開始講起:「現在團購網非常興盛,平均每戶採購可到XX元(數字我這裡沒有)。」

再來是產品:「不過,現在女性並沒有這個產品,我和競品A、B、C都不一樣。」

最後是策略:「我的客戶都在這裡出現,所以我和某某、某某公司合作,推出這些優惠。」

講了半小時,創業家講得頭頭是道,相當精彩的,我非常的興奮,但投資人卻搖搖頭。

「我沒有看到這塊需求。」投資人說。

於是,創業家不厭其煩再講了一次。他富邏輯的推敲,從三個角度切入,最後的結論,都可以證明這個產品可以work,然而,投資人還是搖搖頭──

「我仍然沒有被你說服。」投資人說。

創業家眼睛幾乎凸出來,他好像教小孩一樣再放慢說了一次,他看到什麼,他推敲到什麼,再推論到下一點,最後很合理的來到終點;創業家喘著氣,看著投資人,結果,投資人還是搖頭!

投資人還沒開口,創業家搶先,有點微慍的對投資人提出質疑。

「我講這麼多,您沒有『看到』?」創業家氣極敗壞的問。

沒想到,投資人這次點點頭了。

「我有看到你的推論,」投資人說:「但我沒有『看到』。

「看到?」創業家疑惑的問。

「因為那些都是你的推論。」投資人說:「市場不一定會聽你的。

我聽懂他的意思了。

創業家所試圖滿足的那個「需求」,其實並沒有任何表面的跡象,所有的需求,都是創業家「推論」出來的

一旦看到的是推論,投資人就會變得很小心;他自己的經驗,告訴他這樣的推論很危險。反之,如果創業家是「拷貝」的,沒有推論,只有簡單的觀察,然後抄過來,風險就低了。

當然,創業不可能所有事都是抄的,所以比例應該是?

學來的佔九成,創新的佔一成。

 

轉至:Mr.6

 

 

 

SHOP COM  

 

最先進的購物趨勢~
最不一樣的創業機會~

 

未命名 

 

文章標籤

Br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a4-1  

平常的人都是24小時,他怎麼可能多出兩小時?

這種聳動的標題常見人家在寫,真正觸動的不多,不過,這篇作者比較不一樣的地方是,他為了證明他說的話一點也不誇張,他先列出他之前的每日時間表,那個時候他一天只有24小時,然後,再列出另一個「新的時間表」,一看,嚇,果然硬生生的省下了兩小時!

為了讓大家容易懂,我特地修改了一下他的時間表讓它看起來比較像亞洲這邊的習慣:

早上7:00起床。
早上8:45抵達公司上班。
早上9:00準備喝今日咖啡。
早上10:00打電話給客戶。
中午12:30吃中飯。
下午4:30開完一天的會。
晚上6:30自己做事情。
晚上7:30寫給客戶信件。
晚上8:30下班。
晚上11:30上床睡覺。

後來,他改成下面的時間表,就硬生生的多擠出了兩小時的休息時間:

早上5:00起床。
早上6:00準備喝今日咖啡。
早上7:45抵達公司上班。
晚上8:00自己做事情。
晚上9:00寫給客戶信件。
早上10:00打電話給客戶。
中午12:30吃中飯。
下午4:30開完一天的會。
晚上6:30「自由時間」!
晚上7:30下班。
晚上8:30「自由時間」!
晚上9:30上床睡覺。

沒錯,看起來,他就只是早了別人二小時而已,早起二小時,早睡二小時,但他為何就能順便空出了另外二小時來「休息」?

答案:少了很多很多「被打擾」的時間。

作者引用報導指出,我們每個人通常一個小時工作往往會被打斷每小時平均六~七次,而每次我們被打斷,有的時候可能要長達23分鐘(平均值)以後才會再「回神」,所以,倘若能降低被打擾的次數,就有機會得到一天26小時。

早點起床,然後將下午的事情挪到早上做,我們就可以專注在早上即將大部份的工作都做完,然後,到了下午,我們輕鬆了!

奇怪,雖然我們輕鬆了、少工作別人二個小時,但結果我們的產出卻很穩定很多,是我們控制了時間,而不是被時間控制了我們;是時間臣服於我們的腳步,而不是我們的腳步匆匆忙忙地追著時間跑不上。

2013年來了,很多人對新的一年設下了目標、懷抱著夢想,我認為,「26小時」是非常實際的個人提升方案。以前我們常常作夢有沒有什麼「特別的辦法」可讓我們一夕致富,或哪種機緣可以遇見貴人一夕衝天。現在你看看這些時間管理的文章可發現,現代職人的價值觀可說是相當的了解到,自己必須要靠「產出」才能展現價值,問題是,我們每天的產出到底是悠閒自在的一個動作,還是痛苦的被搾取?

之所以會有痛苦的被搾取、每天被時間追著跑的痛苦之感,就是因為我們事情太多了。而這個作者所提出的看法,只是早了二小時起床,早了二小時到上班的地點,早了二小時開始一般人的工作,就有機會將角色「扭轉」過來。

試試看,在2013年,將自己的時間,從24小時拉長到26小時。

當然了,以上「26小時」是要看公司和工作狀況的。有的公司是以團隊合作為主,開會頻繁,不是你說「早點來」就可以早點解決的,不過,大家都可以思考一下,你每天做的這麼多事情,還有哪些事情可以將之切割到早上,搶在尚沒人打擾的「真空早晨」即先予以解決大半部份,到了下午以後即已完成了大部份的事情。

一天省2小時,一年就能省700多小時,相當於30天,也就是一整個月!

祝福大家趕快像那傢伙一樣達到一天26小時的水準,然後2013年可以享受13個月!

轉至:Mr.6

 

SHOP COM  

最先進的購物趨勢~
最不一樣的創業機會~

未命名 

文章標籤

Br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a1  

行銷(marketing)與業務(sales)雖是公司內經常彼此互相衝突的部門,但它們卻也有一個狀況,就是這兩個功能,有時候竟讓某些人分不太清楚。

行銷人回家告訴家人:「我加入某某某公司,做行銷人員!」

「行銷人員?」有的家人會反問:「嗯,做『業務』很辛苦耶,你確定要做嗎?」

「爸,我是做『行銷』。」

「對啊,我有聽懂,做『業務』真的很辛苦!」

「我是『行銷』,不是『業務』!」

「有…有什麼差別嗎?」

身為一個行銷人員,怎麼會料到,人們會誤以為「行銷 = 業務」?

聽到對方誤以為「行銷 = 業務」,每個行銷人員都會呆愣了幾秒,最後只好氣得臉紅脖子粗,以一句『行銷不是業務啦』草草收場,卻不知道自己在生氣什麼!

有趣的是,為何有些人認為「行銷 = 業務」呢?

因為,很多人直率覺得,行銷就是「銷售」,簡單來說就是「賣東西」。

或許這個兩個字總是混在一起,國外開始就這樣「Sales and Marketing」叫了。

這件事,曾經困擾筆者,後來協助筆者釋疑的,是一位長輩──

這位老師原本在一間印表機公司擔任「業務」,注意,是「業務」喔,專門販售單價昂貴的印表機。當時,這位老師所任職的公司在歐洲市場逐漸萎縮,更因為同業惡性競爭,將所有通路買斷,導致沒有通路可銷售又沒錢可廣告宣傳的印表機在歐洲乏人問津,嚴重滯銷。

賣不下去了,所以,這位老師後來被公司指示,趕快清清庫存、離開當地。這個聽來簡單的任務,卻比一般單純提升銷售額來的讓人頭疼,因為,已經沒人要買的東西就算跳樓大拍賣也不見得有人要買啊!更何況是在通路沒有、宣傳預算全無的困窘情況下,就算真要跳樓賣也沒幾人知道吧!

怎麼辦?

在這樣孤立無援的情況下,這位老師身為當地的業務,只好「死馬當活馬醫」,使上了華人「拿人手軟吃人嘴軟」的習性,決定在聖誕節前夕,將「耶誕賀卡」做成「巧克力」,連同「商品目錄」,一起放進禮物盒中,寄送給各大公司的主管,希望客戶們可以打電話來訂購產品!

你可以說,這方法只能說是一個「業務手法」?但這位老師拿著正是公司的「行銷預算」來做這件事,且這個活動亦是被視為「行銷活動」(marketing campaign)。

結果,由業務經理所主導的這場行銷活動,竟在一星期後奇蹟似的奏效了!最後這位老師不但清空了庫存還提升總體營業額,並且在歐洲穩當地繼續當了五年主管!

這個故事,給了筆者很深的感觸。

這感觸是,或許,「行銷 = 業務」,這等號是正確的!一個成功的行銷人員,可以稱他為業務高手的;而一個成功的業務人員,應該也具備行銷的特質。

如果你認為,做行銷的不必「賣東西」,那你就不是一個很完整的行銷人員,遲早要處理來自業績方向一層一層傳過來的壓力。

反過來講,如果你認為,做業務的不必「懂行銷」?那你也就只能短打而已;業務人員應該像這位老師一樣具備行銷的手段和頭腦,不硬賣,而是聰明賣,眼光要放遠、拉高、擴大。

換句話說,行銷和業務,真的是密不可分!無論彼此之間多麼盼望去區隔彼此的差異。

所以,下一次面對家人問,你應該這樣回答。

家人:「做『業務』很辛苦耶!」

行銷人員:「不會,做業務不是單純跑外面,而是要多多在辦公室裡面動動腦,怎麼用對行銷方法,幫自己賣更好。」

「我們公司有其他更專業的資深業務,而我的責任,就是在幫他們動動腦的。」

「我們是驕傲的行銷人員,業務是我們的工作之一!」

賣東西,絕不是這麼簡單。而行銷,就是可以讓產品起死回生的神秘魔法石,請這些注重業務的企業,千萬千萬不要小看行銷的力量。

轉至:Mr.6

 

SHOP COM  

最先進的購物趨勢~
最不一樣的創業機會~

未命名 

文章標籤

Br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a12  

郭台銘曾這樣說:「台灣有很多年輕人,以開咖啡廳為滿足,這樣的想法有些不可思議。」

他的意思是,台灣的年輕人不要有島國思維,應該向外走出去,創造更多好像李開復這樣的企業家、高階經理人。

儘管此話題已退燒許久,這句話卻在我出了社會打滾幾年後,時不時在我心中迴盪。因為同樣身為七年級年輕人的我,深深體會到我們所處的社會已面臨巨大的變遷。

今日網路世界蓬勃發展,好似人人都有機會在舞台上大顯身手,但事實上,郭董不知的是,社會環境所提供的條件卻大不如前!

企業環境也大不如前!

薪資倒退、窮忙族(Working Poor)遽增、M型社會擴大等,都是這個世代所面臨的嚴峻考驗。當大家寧願當高級外勞尋求往外發展的機會時,選擇在台灣這塊家園打拼的年輕人,不是被父母要求去考公務員便是進入血汗工廠被企業剝削……。

你認為你終有一天會變成「李開復」嗎?

誰「等」得到自己變成李開復的那一天?

當我們常看到媒體在崇尚「台灣人的創業精神」, 80%以上的登記企業都是中小企業,滿街都是新創的小攤、小服飾、小飲料店…還有郭董口中的小小「咖啡廳」,好像大家有志一同要創業?有沒有人想過,台灣人為什麼這麼愛「開咖啡廳」?

有沒有人想過,為什麼台灣這麼多人「以開咖啡廳為滿足」?

事實上,或許是因為──「逼不得已」。

是不是因為企業一直都沒有提供很好的環境?(和日本與新加坡比)

是不是因為薪資一直都沒有被公平的發給?(和歐美相比)

是不是對專業經理人沒有提供該有的空間或雅量,以致於升遷管道到了某個層級之上就嘎然終止?

所以,上班族都必須「出走」,去開自己的咖啡店?

我覺得,好消息是,至少,這裡的上班族是不甘於「屈服現實」的。

此處(企業體制)不留爺,自有留爺處(咖啡廳)。

這,就是「台灣人愛創業」的新解,或許,這才是真實的情形、真實的我們。

轉至:Mr.6

 

SHOP COM  

最先進的購物趨勢~
最不一樣的創業機會~

未命名  

文章標籤

Br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未命名  

        台灣年輕人其實可以拿100K!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在2013年「天下經濟論壇」(CWEF)上指出,王品開出年薪五百萬的條件,廣徵連鎖店的總經理,­卻遲遲找不到適合的人才。台灣人才出了什麼問題?要做什麼樣的準備,才能達100K的標準?請見戴勝益來自現場的精彩演講。

      現今社會給很多年輕人機會,那個機會是什麼,就是連鎖化企業,在美國幾乎是見不到自有品牌的地方,台灣也漸漸步入連鎖化,進入連鎖才有機會賺錢。

轉至:天下雜誌

 

SHOP COM  

跨越時代的購物趨勢

最先進的微型創業

文章標籤

Br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49c76e5448c0b  

應該回想過去人生的經驗中
到底有哪個是你真的每天都想做
一直都不會覺得疲倦
不覺得厭煩的
那就是你應該做的事

要把夢想設定跟天一樣高
要對自己有信心
有一天真的能夠成功

回到夢想起點
 
徐正賢,在盧彥勳未成名時即在美國努力為他募款;
徐正賢的熱誠,連世界球王阿格西都深受感動,甚至為他破例、首度邀妻子來亞洲同台表演賽!
是什麼原因讓他捨棄高薪工作,勇敢在33歲選擇重新為自己而活?
文章標籤

Br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a110  

你曾經在一些「小地方」因為沒做好,而被罵「笨」嗎?

最近到某電信公司修改行動電話資料,我們公司有不少網路、手機和網卡門號,中間還包括要合併帳單、預付代繳等等,「叮咚!2831號,請到5號櫃台。」,5號櫃台是一位年輕的女營業員,顯然是位新手,當我開口一次報出一連串的門號,要求做一大堆事情……

她,簡直嚇呆了

好,深呼吸,一步一步做。旁邊走來一位顯然是資深的男性經理,坐在旁邊監督這位新進女職員,接下來,我目睹了慘況──

這位新手真的嫩到離譜,她竟不懂得先問印章先,申請書不用印還跑去印,聯單還不小心寫到下面,「你到底行不行啊?」主管低聲訓斥,而這個新手專員,會讓人覺得她也「真該被罵」,動作慢就算了,給人的感覺真的很「笨」,手忙腳亂,還一愣一愣的,主管看到出錯,不斷的話愈說愈重,聲音也愈來愈大;主管罵聲愈大,新手就愈慌!「這是哪一個門號的?」「這又是哪一個門號的?」整個混亂了,章子忘了還我、身份證不知道丟到哪裡去……。

坦白說,在那個當下,我整個覺得那位年輕女生真的「笨」到地上去,基本的邏輯都不行,連我這個顧客都已經看出來她做的這個是不對的,她自己卻沒有發現,真的,連我都想質問她:「你是笨蛋嗎?連這個基本的都想不透!」

我只在心裡想而已,但隔壁那位經理終於還是急罵出來:「妳…是笨蛋嗎?

笨蛋?我被罵笨蛋?新人一點一點的做,淚水也一滴一滴的掉下來!這時候,這位經理終於看不過去,示意新人到旁邊擦眼淚平復情緒,他自己接手過來處理,嘩!經理親自做,果然事情變得好順!東西一項一項的做完,快速又沒出錯;經理顯然也很滿意自己的速度,而那個笨小姐,睜著紅紅的雙眼坐在旁邊默默看著、學著。

不過,這個很不諧和的畫面,突然又刺激我想到另外一個觀點、另外一個故事(也自我檢討)──

一次在某個場所,聽到某個老闆在罵員工:

「你連這個都不會做!」

員工:「……。」

「你有帶大腦來嗎?」

員工:「……。」

「你連這個都不知道?」

員工:「……。」

「你到底有沒有上小學!小學老師沒教嗎?」

這時候,整個很僵,終於,員工講了一句話:

「老闆。」他說,「您去請小學生來做,就可以了!」

老闆啞口無言,氣到脖子紅粗!

說得可是一點也不錯,我們發現到最後每個人都會因為「熟練」而看起來聰明,也會因為「不熟練」而看起來很笨!在一些很基本的地方出錯!意思是說,只要不熟練,再聰明的人,也會呈現出一種無可救藥、令人想打他的頭的「笨」,偏偏有些主管或主事者,只會抓住你笨的地方,而看不到你的聰明,當你質疑他,他就會告訴你:「那是最基本的!你都不會,所以你很笨!」那,你也可以告訴他,那你去找一個聰明的人好了,那個人就是──「小學生」。

你知道我的意思嗎?

有些主管針對「對方的笨」而予以訕笑,或從頭到尾讓他不舒服,但,這個主管卻不知道這些「對方的笨」往往是放錯重點,往往笨的地方都不是在專業上,而是其他微不足道的小事上。太注重看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的老闆、主管,通常本身也有可能只是「熟練」才坐上那個位子,他很有可能只在這個領域熟練,以為他所看到的就是「天」,和「井底之蛙」無異

另一個故事,我的一位投資界的主管,曾和我常去新竹跑客戶,坐在駕駛座旁給我耳提面命。記得這位主管對「開車」這檔事非常沒耐性,但我開車偏偏不太愛開快!我們跑新竹,都是我開車,只要我待在某車後面久一點,或者走了一條路發現走錯了,只好繞路一圈,他就會立刻面露鄙夷之情,催促著說:「快點、快點!」

「你有常常在開車嗎?」

「你在國外真的很小就考駕照?」

一句又一句酸溜溜的諷刺就在那幾十分鐘的車程像雨一樣的打下來,弄得整個車廂非常冷峻。這時候,我也是心想──

「那,您去請一位司機吧,我又不是你的司機!」

那種「笨笨的」感覺,我覺得不必這麼堅持要去除到完全不見,當你終於因熟練而變得「不笨」的時候,你反而應該小心,你是不是自己變成了井底之蛙?

為了給這些人看,值得嗎

因此,以後不妨記得,有人若告訴你:「你連路都不會走!」

「你好笨!」

請記得也回敬一句赤裸裸的坦承:「對不起,我的專長不在此。」

並且祝福對方,既然這麼注意這個專長,那就去好好發展它吧!

祝福這位組長,繼續去做到副主管、主管……好好去發展它吧!

不一樣世界的人,是完全無法理解互相彼此的程度,而你自己呢,雖然被罵「笨」,其實還有更大的事情要做,寧可選一個正確、專業、有前途的大地方做笨人,而別在小地方做聰明人,聰明人做久了,開始笑人笨,反而愈像是真正的笨人!

但,這句請就別再說出口了。

本文轉至:Mr.6


文章標籤

Br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13-20120420earth-300x293  

        相信各位朋友都有發現連日高溫,天氣越來越熱,Brian 最近也都懶的出門了。生活環境越來越惡劣,身為地球公民的你可以做些甚麼呢?

        今年6月初召開「全國氣候變遷會議」,提及去年台灣的總碳排量較前年增加了2.9%,高達261.7百萬噸,也是自1990年以來排碳量第二高。氣候變遷對環境的衝擊,將對全人類生活產生負面影響,而這些都始於人類過度的開發行為所導致,高碳排放的做法造成全球氣候變遷、暖化的問題日趨嚴重,因此,「節能減碳」已是目前刻不容緩的工作。落實節能減碳,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做起:

一、 多吃蔬食,少吃肉類:畜牧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的驚人,以蔬菜、低升糖飲食來取代肉類食品,可以減少肉類生產,進而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,體外環保、體內也環保。
二、 少吹冷氣,改吹電風扇:冷氣所產生的二氧化碳,會造成地球溫室效應現象,炎炎夏日,改吹電風扇,或是改穿機能性的降溫服飾(如:涼感衣),都是不錯的選擇。
三、 自行攜帶水壺、環保筷,不僅節省資源浪費,衛生又環保。
四、 少開車,多走路:開車所排放的廢氣量,對人體和環境的負面影響很大,建議少開車,改搭乘大眾交通工具、騎腳踏車、多步行;或是保養引擎性能(如:加入引擎油精),可減少廢氣排放、降低油耗,為保護地球盡一份心力。
五、 推廣「節能減碳」的觀念:將節能減碳的觀念推廣,並教育給下一代,讓每個人都能把環保變成的生活態度的一環。

跟Brian 一起愛護地球,我們可以做得其實還有更多,從現在開始落實節能減碳,一個觀念、一個小小的動作,都可以幫助地球變得更健康長壽!

文章標籤

Br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1  

         Brian 今天在商業週刊看到這篇文,還蠻有感觸的,人生中到底在追求什麼,什麼才是自己想要的!?各位不知道有沒有仔細想過,在一年前Brian 當退伍,要面臨工作的道路,其實我也有想過自己是為了什麼這樣工作,找出夢想規劃他,我相信是會實現的。

有一個美國商人坐在墨西哥海邊一個小漁村的碼頭上,
看著一個墨西哥漁夫划著一艘小船靠岸。小船上有好幾尾大黃鰭鮪魚,
這個美國商人對墨西哥漁夫能抓這麼高檔的魚恭維了一番,
還問要多少時間才能抓這麼多? 
墨西哥漁夫說,才一會兒功夫就抓到了。 
美國人再問,你為甚麼不待久一點,好多抓一些魚? 
墨西哥漁夫覺得不以為然說:這些魚已經足夠我一家人生活所需。
美國人又問:那麼你一天剩下那麼多時間都在幹甚麼? 
墨西哥漁夫解釋:我呀!我每天睡到自然醒,出海抓幾條魚,
回來後跟孩子們玩一玩,再跟老婆睡個午覺,
黃昏時晃到村子裡喝點小酒,跟哥兒們玩玩吉他,
我的日子可過得快樂充實又忙碌呢!
美國人不以為然,幫他出主意,
他說:「我是美國哈佛大學企管碩士,我倒是可以幫你忙!」

你應該每天多花一些時間去抓魚,到時候你就有錢去買條大一點的船。 
自然你就可以抓更多魚,在買更多漁船。然後你就可以擁有一個漁船隊。
到時候你就不必把魚賣給魚販子,而是直接賣給加工廠。
然後你可以自己開一家罐頭工廠。
如此你就可以控制整個生產、加工處理和行銷。
然後你可以離開這個小漁村,搬到墨西哥城,再搬到洛杉磯,最後到紐約。
在那裡經營你開創的企業。
墨西哥漁夫問:這又花多少時間呢?
美國人回答:十五到二十年。
然後呢?
美國人大笑著說:然後你就可以在家當皇帝啦!
時機一到,你就可以宣佈股票上市,把你的公司股份賣給投資大眾。
到時候你就發啦!你可以賺好幾億!
然後呢?
美國人說:到那個時候你就可以退休啦!你可以搬到海邊的小漁村去住。
每天睡到自然醒,出海隨便抓幾條魚,跟孩子們玩一玩,
再跟老婆睡個午覺,黃昏時,晃到村子裡喝點小酒,跟哥兒們玩玩吉他囉!
墨西哥漁夫疑惑的說:我現在不就是這樣了嗎?

這真是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,我們人生到底在追求什麼?
工作賺錢的目的是什麼?買房子買車子的目的是什麼?結婚的目的是什麼?
每個人答案不同,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。

前幾天遇到我前老闆,在聊天中他提到我之前把他新買的Lexus給撞壞了的事情(車子只是小傷,當時前老闆並沒有罵我),他說:
「當時是想買好一點的新車來獎勵自己,但沒有想到車子受損而因此心庝,
事後回想,為何要買一台這樣的車子來讓自己每天擔心折磨自己呢?
我想這不是我要的人生。」

結果他現在開的車子竟是一台黑色福特的車子,讓我非常驚訝,因為不太像他。
我們的人生到底在追求什麼?是快樂?健康?幸福?成就感?
了解自己,確定自己的價值觀,才不會價值觀錯亂,
導致這個我也要,那個我也要,別人有的我也要有,別人沒有的我更要有。
所以,我們在設定目標的同時,一定要弄清楚目標背後的目的是啥?
這目的要和自己的價值觀吻合,才不會在開往目標的過程中,
又踩油門又踩剎車,最後翻車或原地打轉。

我舉一個例子,你可以問自己這一生中對你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?
把你想要的全部說出來,請說感覺,而不是實體東西。比方說我要:
快樂、健康、幸福、成就感、愛情、自由、錢。
請注意!價值觀是一種感覺,是形容詞,剛才所說的錢是名詞,
所以要問自己,錢帶給你什麼感覺,如果是安全感,
那「安全感」才是你要的,而不是「錢」。
最後,再從你所說的全部重要的事情中選一個最最最重要的,
答案就出來了,那個就是你個人最重要的價值觀。
不同的價值觀,產生不同的人生。

轉至:商業週刊

文章標籤

Br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